一、市场行情 2、国际棉价震荡下跌本周,原油和美股市场下跌,美元指数冲高,美棉签约量大幅下滑,共同引发国际棉价震荡下跌。4月8日,代表进口棉中国主港到岸均价的国际棉花指数(M)报价150.16美分/磅,按1%关税下折算人民币价格为23452元/吨,较上周五下跌362元/吨,跌幅3.52%。 3、成本推动,涤纶短纤价格微涨 当前国内下游市场表现偏弱,纺企原料库存虽处于低位,但整体以随用随买、刚需补库为主,企业以消耗现有库存为主,受成本推动,上周涤纶短纤价格微涨。其中山东、河北涤纶短纤厂家报价维稳,半光1.4D主流7800-7900元/吨送到,下游按需采购。4月8日,涤短价格为7720元/吨,较上周五上涨70元/吨。
4、成本压力影响,粘胶短纤价格大涨 受成本压力影响,上周粘胶短纤价格大涨,部分厂家甚至上涨800元/吨。但在疫情影响下,纺织供应链进一步受阻,影响现货交付进度,后期人棉纱开机率或有下行可能,纱厂备货态度谨慎,粘胶短纤厂家签单压力不小。4月8日,国内粘胶短纤价格为14100元/吨,较上周五上涨600元/吨。
5、国内纱价延续跌势,外纱涨幅收窄本周,国内纺织市场进一步走弱,纺织企业减、停产预期继续攀高,国内棉纱价格延续跌势。国际棉价居高导致下游观望情绪升温,印度、巴基斯坦等国家接单数量也有所下滑,外纱价格涨幅收敛,当前常规外纱高于国产纱2312元/吨。坯布市场订单寥寥无几,棉布价格弱势盘整。
6、市场展望:部分纺织企业无奈放假,国内棉价或区间走弱。4月6日召开的国常会指出,要适时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,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,并考虑其他措施来提振消费。市场预测4月降准降息的概率加大。棉花市场方面,新疆地区2022年棉花春播已经开始,部分棉农积极扩大植棉面积。现货市场皮棉滞销现象突出,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数据,截至4月7日当周,全国皮棉销5.8万吨,环比下降19.4%,累计完成销售总量270万吨。港口外棉库存也在继续上升,国内棉花加工企业还贷、销售皮棉压力加大。纺织市场下游需求延续低迷,企业订单严重不足,产成品持续积压,棉纱价格阴跌不止,疫情反复导致多地物流陷入停摆,在亏损普遍加剧之下,部分企业计划消耗完前期皮棉库存后,或降产、停产,或减少用棉量改做差异化混纺或涤棉纱线。短期内,棉花上下游僵局仍将难以打破,纺织企业停产现象或将增加。 二、行业运行情况 1、2月份美国服装进口延续大幅增加态势2022年2月,美国服装进口延续前几个月的态势,同比持续大幅增加,并略高于疫情之前的2019年同期水平,但对中国的服装进口额下降。 2、棉花期现市场重压 纺织厂经营亏损最近一周,国际棉花现货市场成交零星,由于下游纱线库存和纺织品滞销严重,而棉花期货和现货价格一直居高不下,纱厂对敞口的未定价合同感到格外紧张。棉商则坚持基差销售,虽然实际成交减少,但基差连续数周基本没跌。
3、国内下游惨淡 海外市场略好清明节前一周,进口纱现货市场依然低迷,走货慢,巴纱10支赛络纺二线现货价格23000-23500元/吨(含税)。国内张槎市场针织价格纱依然平平,20支普梳28000元/吨(含税),需求平淡。布厂方面,佛山西樵织布厂开机率3-4成,染厂2成,部分织布厂甚至出现以亏损价钱接单的情况。张槎开机率仅2成,部分工厂已提前发出4月份15天轮班制上班通知,情况堪忧。在棉花价格一路高歌的情况下,大布行却降价处理,部分品种甚至降价几元,约等于纱成本下降几千元的幅度。
4、棉市压力增大 下游需求成关键4月上旬,市场利空消息不断,大宗商品价格承压下行,棉花也没能幸免,其中郑棉价格较前面高点回调幅度接近400元/吨。尽管棉价看起来仍较为坚挺,但后市下行压力继续增加。4月8日,上海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824例和无症状感染者20398例。上海作为全国经济中心,连通着江浙地区的经贸往来,此轮疫情对国内经济发展将带来很大的损失。对纺织产业而言,市场期望迎来“金三银四”产销旺季的愿望落空。纺织产业一年有两个最重要的产销旺季,一旦失去其中一个,会对市场需求造成很大冲击。况且由于原材料价格持续居于高位,本来就抑制了一部分需求。2021年度新棉销售依然大幅落后去往年同期,需求减少对后市压力不言而喻。
对已经处于历史高位区间的棉价来说,未来在供给端增加的情况下,一旦需求出现较大问题,棉价下行压力将有所增加,棉花企业及贸易商应注意风险,提早做好应对之策。
5、新疆尉犁:新棉陆续播种 植棉成本增加4月2日,在新疆尉犁县墩阔坦乡棉花地里,伴随着隆隆的农机发动声,几台棉花播种机正在地里来回穿梭播种,多名工人紧跟播种机忙碌着。当地棉农表示,2021年植棉收益较高,极大地提升了植棉积极性。棉花收益的增加也带动了2022年土地、农资、肥料价格的上涨。
6、内外纱价差扩大 下游缺少订单支撑据广东、江浙等地部分棉纱进口企业、织布厂反馈,近日ICE棉花期货大幅上涨,印度部分棉区遭遇棉铃虫灾害,减产幅度较大,导致印度、巴基斯坦等产地棉纱报价再次上调,与同指标的国产纱价“倒挂”幅度继续拉大,进口纱竞争力大幅下降。 来源:中国纱线网 |